常遇春和徐达都是明朝开国功臣,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,堪称明初武将双帝。但是你会发现,有常遇春的地方一定有徐达,常玉春的顶头上司一直是虚的。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。青少年时期,不甘心于老死田间,因而随人习练武术。家贫,无力支付学费,就以多出力干些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。到长大成人之后,常遇春体貌奇伟,身高臂长,力大过人,学武有成,精于骑射,各种兵器都能使用。常玉春是一员不世出之猛将,一生从无败绩。他曾经自言,能将十万众,横行天下,人称常十万。
第一,常遇春是一员猛将,但是,不是一位帅才。常遇春以勇猛而闻名,在中国历史猛将的排行榜上,都是可以上榜的人物。比如在鄱阳湖水战的时候,常遇春就身先士卒,奋勇当先,甚至救了朱元璋的命,为最后击败陈友谅立下了不世之功。但是这样的猛将适合在前方冲锋陷阵,而不适合作为大军的最高统帅。
常遇春号称“常十万”,一生无败绩,却为何只做徐达副手?
虽说常遇春作战勇猛,但是他性格暴躁,嗜好杀降。曾经有一次,在没有请示朱元璋的情况之下,就擅自下令杀了一大批降兵,差点酿成大祸。由此也可以看出,常玉春他没有大局观,做事不考虑后果,只图一时之快。若要当大军统帅,做事要事无巨细,不仅要考虑征战,还要考虑后方和粮草。如果让常遇春当主帅,那么他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太多了,而这些事情都不是他喜欢的。所以朱元璋就让常遇春只管打仗,做一个先锋是对他最好的安排。而常玉春自己呢,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,他对朱元璋说过,你指到哪里,我就愿意打到哪里,渡江之日,愿为先锋。而反观徐达,他的能力也非常强,拥有担任主帅的能力。
徐达的性格很平和,徐达一生骁勇有谋,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,被朱元璋誉为“万里长城”。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,在军中,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。诸将遵奉徐达军令都凛然畏惧,而他在朱元璋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。善于安抚将士,与下级同甘共苦,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,因此,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。更能严格约束部队,所攻克大都会二处,省会三处,府城县城一百余处,市井安然,百姓不受战乱之苦。与常遇春完全不同,自然是更能获得朱元璋的倚重。他不仅仅是朱元璋集团的老资格的创业伙伴,而且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。常玉春的威望不及徐达,对军队的领导力也不及徐达。所以每次出征,徐达都是主帅,常遇春都是副将。朱元璋对这二人做出这样的安排,是因为他识人心,懂人情。他对常遇春的优点和弱点洞察的很清楚。
第三点就是朱元璋每次都安排徐达为主帅,其实是有点儿私心。徐达和朱元璋可是老相识了,他们是发小。而常遇春则是朱元璋起义之后半路来投靠。徐达和朱元璋有过命的交情和实力,更能够严格约束部队。所以徐达比常遇春更加适合做统帅。徐达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大将,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。而常遇春对徐达当主帅,当自己头子也是心服口服。所以这两个人搭档起来十分默契,非常舒服。从朱元璋起事到建明称帝,他们两人经历了诸多战事。但是两位绝世名将也逐步的成熟。为朱元璋最终称帝立下了卓越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