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曾国藩,初名子城,字伯涵,号涤生,宗圣曾子七十世孙。中国近代政治家、战略家、理学家、文学家,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。
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,湘军创立者和统帅。道光十八年(1838)中进士,入翰林院,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。
左宗棠与曾国藩是晚清咸(丰)同(治)时期一代名臣,二人共事十余年,交情甚厚。然而自同治三年,湘军攻克天京(今南京),二人割袍断义,再无书信往来,这是为何?
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官宦之家,再怎么兴旺都过不了三代,而曾国藩家却代代出英才。不仅曾国藩自己的儿子个个成才,曾家的孙辈中还出了曾广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。
曾国藩三次自杀,三次情况都有不同:第一次是不敢接受失败,斗志全无。消极逃避;第二次是勇敢面对失败,走投无路,不自杀就要被活捉。
早在咸丰的时候,像曾国藩这样的优秀人物就该被提拔,可因为种种原因,却让这位“湘军”的创始人一直郁郁不得志。
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,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,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,连升十级,37岁任礼部侍郎,官至二品。
左宗棠和曾国藩两人都以“刚强”闻名。左宗棠的刚是竣烈严厉、锋芒毕露之刚,他曾自谓:“丈夫事业,非刚莫济”。
有人认为:曾国藩与左宗棠闹别扭是暗中默契唱双簧,左宗棠以塞防为急,李鸿章以海防为先,两人意见不合,势同水火,也是故伎重施。
显然,此番津门论道,实际是曾国藩“主讲”,李鸿章“听课”。事后多年,李鸿章向别人作忆述时,还表现得对当年事情刻骨铭心,感慨不已。
年轻时的曾国藩是个愤青,“自负本领甚大,每见人家不是”。30岁时,他意识到自身的不足,立志学做圣人,方法就是写日记。
同僚左宗棠
同僚张之洞
快速导航